《花港词刊》2021年第4期



卷首语
在杭州人眼里,没有桂花的秋天是不完整的。今年大概是20年来最晚的一次,这让许多人操碎心,它到底开不开呢?直到十月下旬,大面积的桂花才姗姗而来,依然是恬淡含蓄不张扬,慢条斯理地在空气中释放一阵阵甜香,也不在意这个时节背后觊觎着的强冷空气。该开的花,一朵都不会缺席!
我想起郁达夫小说《迟桂花》里的话:“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朱海曾写过一首词,名为《闻香识故乡》,有 “满垅桂花雨/半塘荷花香/杨公堤下秋水长/柳浪拍夕阳/一杯茶 茶意浓/一曲梁祝 蝶成双/闻香识故乡/闻香识故乡……” 这是献给家乡杭州的文字,馨香作伴,踏歌偕行,眼前便是一幅浩瀚的江南秋意图。
激情奔放的朱海先生,一枝笔落在纸上,常现惊人惊艳之语。他以赤子之心拥抱时代,创作了一批堪称宏大主题的主旋律作品,讲述中国故事,镌刻国家记忆,书写人民壮美情怀,为进行时的“中国时代”热情讴歌,文本闪耀着理想主义色彩和史诗的品质,为当代歌曲创作提供了经典范例。读他的歌词,其思想的敏锐和深刻、语言的睿智与准确、构思的奇妙与新颖,令人击节赞叹,并在顿悟中获取灵感。
对现实性、政治性强的作品,词界不少人视为畏途,这类创作要么缺少识见,提升不了境界;要么贴标签,转卖直白干枯的理念,不感人,不走心,不接地气,几近成了通病。但在朱海身上,却表现出举重若轻、掌控自如的姿态,他是把所表达的主题当作鲜活的对象,赋予内心真实感受和人生经验,完成从创意想象、寻找“词眼”到形象表达和语言修辞的过程,既宏观透彻,又细处刻画;既大气磅礴,又深情款款;既有丰沛的精神气象,又有蓬勃的青春诗意。
有魅力的歌词,必定是信仰和情感的支撑!在这方面,比拼的不仅仅是语言和技巧,更是情怀与视野,以及知难而进的胆识与勇气。朱海曾说过,好作品“要往耳朵里写,往心里写。”是的,歌“走心”,才有温度,才有内涵,才有力量。读他的词作和采访录,相信会有启发。
为新人鸣锣开道同时,本刊一直关注老词人的作品。本期刊发了张景坤的组歌新作《苏州运河十景吟》,他这组词,依然保持良好的艺术感觉,正如乔羽先生曾经的评价 “景坤笔下的景物都是乐观的、生气勃勃的、充满希望的,与一时流行的那种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时髦之作完全绝缘。” 张景坤与此前本刊发表的王健、任红举等词作家,均年逾九旬,有个共同点是,他们的歌词创作几乎贯穿了一生,无论是烽火岁月,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甚至在人生坠落低处、遭遇逆境的时候,依然念念在兹,歌唱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溶入了血脉之中,“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郁达夫),为生活默默传递芬芳。
让我们向他们致敬!有先行者的示范和引领,有后来者的奋进超越,才有词坛的生生不息,光芒闪耀!
1637480212-4ce010a41dc6b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