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出奇,薄发则锐

肖舞你好:读了你寄来的几本文艺评论集,甚感欣慰。从你2005年出版的《乐舞散论》和08年出版的《艺坛漫笔》直到今年出版的《乐舞论坛》,明显地看到了你在艺术评论上成长的轨迹。你的文章在不断地成熟、进步,文笔简烁,感情充沛,视野宽广,语言优美,确实能给人许多审美的享受和知识的收益。在当今艺术高度密集、繁荣发展的时代,各种艺术正如大都市夜空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变化多端,炫人耳目,人们十分需要艺术评论家来拨开迷雾,指点要津,辩明真伪,区分良莠,你的工作无疑有利于艺术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大众。

你说你写了十多年的文章,最近觉得越来越难写,面对浩瀚艺海常常感到茫然,不知从何深入,如何继续进步,似乎你的写作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王国维在论及文艺的创作过程时,曾以古人的诗句描绘出必经的三个阶段:

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欧阳修)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三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这三段词形象地说明了为文创作由探索寻求、冥思苦想直到自然成就的必经之途。你现在大概正处在冥思苦想的第二阶段。读了你的作品,我想给你提几点建议,供你参考,主要是希望你能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鉴赏与评论的关系

鉴赏与评论是文艺批评的两个不同的层次,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鉴赏主要运用形象思维,从审美感受角度去发掘艺术对象的美,往往侧重于感性直觉和对象的形式方面。而评论主要是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深入一步,在形象思维中更多渗入逻辑思维,运用理性武器去挖掘艺术对象中深藏的内涵。我国古人传统的艺术创作,向有“形似”与“神似”的区别,所谓“神似”,即超出于“形似”之上,由表及里,由外而内,揭示出创作对象内在的灵魂实质和艺术真谛,这是我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文艺评论也是如此,绝不能停留于形似阶段,必须要从感性到理性,追根问底,,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简单说,鉴赏主要是指出作品“好在哪里”,而评论则是说明作品“为什么好”。比如杨丽萍的《雀之灵》引起轰动,固然在于她婀娜的舞姿,独特的手势和美妙的技巧编排,能使人赏心悦目,得到巨大的审美享受,这就是鉴赏。但如果是评论,那么就应当进一步说明形成她独特的美的原因。我以为,最主要的是《雀之灵》不求“形似”,唯求“神似”。正如舞蹈名称《雀之灵》所言,它并不去表现孔雀外形羽毛的光彩美丽,也不是孔雀开屏时那种璀璨夺目的惊艳,而把重心放在它的头部动作,用手指唯妙唯俏地演示出孔雀灵动活泼的神态,潇洒稳健的举止,温和善良的天性,这是孔雀所独有的本质特征,也即是它的“神”。的确,孔雀带给人们的不但是美丽愉悦,欣喜快乐,更被华夏大众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其他鸟类很难相比的。当然,从舞蹈形象来看,《雀之灵》还巧妙地吸取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乃至东南亚民族舞蹈 的元素,又借鉴了戏剧、皮影等姐妹艺术的手法,我以为这正是这个作品成功的综合因素。

一个文艺评论家,可以写鉴赏也需要鉴赏,但不能仅仅停留于鉴赏,好的评论,应当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形式与内容的一致,只有由形到神,由一般感受提升到理论高度,才能写出“人人心里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从而引发读者的深度共鸣。你是学舞蹈的行家,舞蹈评论原属你的强项,你的散论从艺术鉴赏角度来看,很有见地,论述也颇周到。但从评论角度来看,似乎还应当多一些理性的介入和理论的高度。当然,我们所说的理论也并非要大段的引经据典,而是用经典理论为引导,抓住关键要害,来深入阐释作品的优劣。

二.“厚积”与“薄发”的关系

“厚积薄发”是我国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的人生哲理和学问之道,它尤其适用于文艺评论。所谓“厚积”,包含生活与知识两方面,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也同文艺创作者一样,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和渊博的文化知识功底,没有这两条,任何创作和评论都无从谈起。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依靠人生的阅历和深入的体验,它同人的年龄、经历自然相关。这里主要说说文化知识和理论修养。

艺术评论绝不能单靠兴趣爱好,感性直觉,也不能仅凭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体验,必须拓宽视野,广泛涉猎艺术的各个领域,做到“一专多能”。艺术的门类都是相通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古代书法家观舞剑能使书法长进,许多戏剧大师擅长水墨丹青,在我国古代,琴棋书画看成是文人雅士的必修之课。而文学又是一切艺术的根基,缺少文学修养,很难深入精通艺术。在这方面,肖舞你有很大的优势,你曾经专注于舞蹈训练和研究,又在中文系系统学习过文学,你的兴趣爱好广泛涉猎艺术的各个门类,所以你的艺术散论除舞蹈之外,对音乐、文学、戏曲、书法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涉及,这说明你的文化功底和艺术修养是有良好基础的。

不过,从事文艺评论同文艺创作有一定区别,倘说文艺创作更需要丰厚的生活经历和亲身体验,那么,文艺评论需要的则是更扎实的艺术理论和美学修养。文艺评论其实是运用文艺理论对艺术对象的综合检验,是用理性、智慧,去引导、规范人的感性体验。所以,作为文艺评论家必须对古今中外的一些经典理论以及各类艺术的精深诀奥,有所理解把握,这才能运用一种全新的思路,独特的眼光,深入洞察,在常人不易发现的领域挖掘出艺术对象的新奇之处。罗丹曾说:美处处存在,重要的是,要去发现美。因而,知识渊博,视野宽阔的评论家,往往能独具慧眼,由此及彼,延伸发挥。这是“厚积”方能“出奇”的缘故。当代许多文艺评论常常都是老生常谈,什么“感情真”、“语言美”、“结构巧”之类,几乎千篇一律,了无新意。因此,我希望你能在文艺美学的理论修养方面多下功夫,认真深入地研究一下中西方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史,从柏拉图到桑塔耶那,从孔夫子到鲁迅,都留下了无数精华值得我们潜心细读。只要坚持不懈,必有成效。

再来说说“薄发”。“薄发”是指评论的着力点最好集中而具体,用全力专攻一点。要找到一个恰当的艺术突破口,深入其中,扩而大之,做到由近及远,以少胜多,这才能使评论深刻尖锐,发人深省。我国前辈学者大多知识渊博,文化修养十分深厚。然而,他们的艺术评论却往往以小见长。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的《艺文杂谈》,宗白华的《美学散步》都是以短小精炼的散文随笔形式,举一反三,用两三千字来说明一个美学道理。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宋诗选注》尤为出奇,他常常在解注一首小诗,甚至其中一句时,旁征博引,联想无穷,广泛涉猎中西方许多古典艺术例证和经典理论,而且都运用的精妙贴切,恰到好处,给人以新颖深刻的启示,这在诗歌史上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的奇迹。读这些短小精粹的评论,正如嚼橄榄,品淳酒,令人兴味盎然,受益无穷。

“厚积”与“薄发”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有了“厚积”,“薄发”才可能找到准确的方位,并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容纳更多的内涵;唯独 “薄发”,“厚积” 才可能化广为深,不至于成为“掉书袋”,沦为枯燥理论的堆砌。当然,二者相较,“厚积”更为重要,没有“厚积” ,“薄发”只能变成“轻发”的快餐,失去理论的厚重感和吸引力。

你写的评论大多短小精炼,也很具体,可谓已经“薄发”。但似乎“厚积”尚可加强。譬如,你评论《千手观音》之美,是从它的手势语言、动作表演和舞美队形三方面着眼,作为鉴赏,这当然也很有价值。但都属于感性的形式和技巧层面,尚未深入到它们的宗教内涵和历史文化层面。其实,《千手观音》的成功,固然得益于舞蹈动作的巧妙编排,也同我们民族心理中对观音菩萨的崇拜情结密切相关。从我国民族历史的传统来看,观音那美丽仁慈、和蔼可亲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超出了宗教信仰的局限,赢得了佛教徒和广大民众的一致喜爱。而千手观音那法力无边的“千手”,仿佛能文能武,无所不能,则更增添了她的无穷魅力,把她当作善良万能、有求必应的神的化身。倘若换成一个人们不大喜爱和熟悉的其他宗教形象,恐怕其审美效应将大打折扣。加上这个舞蹈是由清一色的聋哑人表演,除了能引发人们对残疾人的同情怜爱外,还同观音的无言而大法也相暗合。可见一出《千手观音》的成功,已经涉及到宗教、历史、民俗、伦理、美学等诸多文化领域。只有对这些文化内涵都有所了解,才可能评论深入。当然,这并非要求在一篇短文里,面面俱到。所以,厚积薄发,正如打仗,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所不同的是,打仗要找敌人的薄弱环节,而评论却要找最具能量,最有光彩的艺术爆发点。

三.传统与时尚的关系

传统与时尚的融合,是当今艺术发展的趋势,也是必然规律。失去传统,就会消弱艺术的民族性,历史性和经典性,脱离时尚则会使艺术疏离时代性,大众性和创新性。实践证明:当代艺术中的佼佼者几乎无一不是传统与时尚巧妙的结合。像民族乐队演奏西方古典乐曲,国画水墨技法产生西方油画的效果,交响乐伴唱古代戏曲等,所谓“经典也流行”,已成为今天艺术中常见的范例。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文艺评论家来说,无论是传统还是时尚,都应当用理性的目光进行审视和诀择,因为,传统也好,时尚也罢,都各有利弊。传统的艺术理论,是前代大师创造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大多经历过时代和实践的检验,像以黑格尔等为代表的西方古典美学,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美学,都极其精深博大,堪为经典,他们论述的许多艺术规律,至今闪光不灭。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的 创新,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也在相应发生变化,艺术理论无疑也应不断前进更新,不能再“言必称希腊”,艺术评论也应当吸收新的时尚元素。但传统的理论仍然应当是基础,是评论的主体,因为,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审美的共性标准是永远不能忽视的。当代不少年轻学者,往往把目光专注于现代西方美学和流行观念(这也需要),而忽略了对祖先遗产的珍视,只追求时尚性,新奇性,偏离了艺术评论的传统性、严肃性、深刻性,这种倾向值得注意。

需要指出,当今的艺术发展,已进入到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艺术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它们比现代主义艺术走的更远,主张艺术无主题,无意义,标榜艺术的浅层性,通俗化。当今的时尚文艺就同后现代主义思潮关系相当密切,(这在建筑、绘画艺术中表现尤为明显)。

后现代主义艺术大大缩短了艺术与平民百姓的距离,拉近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所谓“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当代的网络艺术即是一例),使艺术更加通俗、浅显,极大限度地走向民众,这是后现代艺术的一些长处。不过,随之而来的是“文化快餐”盛行,经典巨制缺失,艺术质量下降,尤其是审美价值缩水。当代许多诡怪新奇的建筑样式和先锋绘画,连象征意义也很难找到,令人莫名其妙。还有少数现代舞,虽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奔放性,却不顾传统的艺术规律,有时连起码的审美性也一起丢失。笔者曾在北京一所著名的剧院内观看过一场现代舞,描写人类早期进化的情状,只见满台半裸的演员,在阴暗的地板上蠕动打滚,实在无美可言,连许多年轻观众也半途离场。再拿当今年轻人喜爱的街舞来说,其自由活泼,随意而动,作为年轻人的一种娱乐、健身或情感发泄,确实应当肯定,其中的某些有难度的技巧动作,也有一定的审美性,但从艺术美的高度审视,它同传统的芭蕾、古典舞、民族舞确实难以相比。在艺术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不少歌词写得稀奇古怪,就犯了同样毛病。

应当承认,时尚性是今天时代发展和艺术进步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倾向,在今天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人们对艺术更多的要求是轻松活泼,缓解疲劳,放松心态,在审美趣味上,要求娱乐搞笑,追新逐异,这也合情合理。然而,审美必竟有个基本标准,创新也有一定的限度,新奇倘成古怪,审美变为嗜丑,甚至荒诞,就无美可言了。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评论能够辩淸良莠,把握分寸,弘扬真善美,对时尚艺术的好坏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最后,我想说,艺术评论在文艺评论领域是个薄弱环节,你所擅长的音乐舞蹈又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需要通过评论来帮助人们理解欣赏,所以,你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也大有可为。你有基础,有潜力,加上毅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在继承前辈艺术大师的理论基础上,高瞻远瞩,写出一批具有全新理论深度的优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