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了你的“懒”

你忙于奔向目标,懒得理路边的一朵小花,所以你虽然很忙,但依然是懒的。因为我说的懒,不是不做事,而是长期以一种方式做事,被一种习惯支配。如果是流水线的工人,这样做,问题也许还不太严重。可是,写词是创造性劳动,我们不需要“复制品”或者“仿制品”。

然而,事实上,我所见到的词人,大多数都是懒的。很多人只是一味地抱怨环境有多不好,出一首作品有多难,而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努力。一方面很希望词能变成歌,另一方面又懒得踏踏实实地去分析、了解自己的特长在哪里,适合写哪一类的歌,可以与哪些人合作,怎样写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冒出来。面对一个具体的写作对象的时候,又懒得做功课。写一个关于沙画的歌词,连沙画最基本的动作有哪些,都懒得去了解一下。创新是要靠知识的积累做支撑的。一个了解一千种植物的词人,他笔下的花草,肯定比只知道十种植物的词人有更多的可能性。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要足够用心,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很多词人以自娱自乐的为名,为自己的”懒”开脱。我认为,词人一旦把自己的作品公开就已经不是纯粹的自娱自乐了。因为你占用了资源和时间,增加了他人的信息筛选量。

词人的懒,一方面是不肯储备知识,对新生事物没有强烈地想要去了解和掌握的欲望,另一方面就是对一个事物,没有做更加细致,深入的解读。我第一次意识到,大多数词人看待事物过粗过浅,以致写不出差别,千词一面这个问题是因为瞿琮。他的词粗粗一看,好像也没什么,挺平常的。可是当我一首一首评过去之后,才发现每一首都有一种新的尝试,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深化细化,他会从民族之林中想到我们都是林中的一棵棵树,从奔小康想到嫁给小康,从心想到心尖尖……正因为如此,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出一首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每一首闪亮的作品,都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要靠一首首作品有意识地去累积。

 瞿琮为我打开这扇门之后,我惊奇地发现,那些成功的词人,他们不见得每首作品都写得很好,但是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尝试。这种尝试,也许是一种从来没当歌词写过的题材,一个特殊的视角,一种对现有规则的突破。当别人还在描写风景的时候,他已经尝试写出风景的人性与灵性,当别人只看到一片森林的时候,他能深入下去,看到森林里具体的一棵树,树上的鸟,阳光透过树叶的样子……前段时间,在我的朋友圈广受好评的《我是你旗帜上的一根丝线》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一句“你是我的金色灵魂,我是你红色的容颜”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旗帜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解读。

蒙牛都出舒化奶,打破分子结构,促进营养更好地吸收了。我们的词人,却大多都还没学会深耕细作,从更深层次,更精细的角度去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