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港词刊》2018年第1期
卷首语
春节期间,“苔”突然成了各大音乐APP搜索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从300年前低调穿越而来,因为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的改编,经支教老师梁俊与小女孩质朴的演唱,一夜爆红。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名为《苔》的小诗,为钱塘人、清朝诗人袁枚所作,励志人生,充满认知生命的哲理。文字率真、自然和清新,其语境与现代歌词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符合当今年轻人的审美。因而,被人类从未改变的“共同情感”再次唤醒,与之产生情绪共振。
一个好的歌词文本,不仅要有思想的力量、音乐的感觉,还必须要有语言审美。
读乔羽词论,除了感受他的睿智与精辟,还有透心蚀骨的精准。本期选发的一篇短文,就是希望写词朋友们多关注语言。歌词艺术最见功力的是语言,语言的本质是对生活的洞察和把握,好歌词的语言是活生生、水灵灵的,带着呼吸与温度,带着撩拨人心的真情实感,具有合乎人性的文学审美品格。一个没有个性语言的词作家,便缺少了风格辩识度,它那张歌词的“脸”是模糊的,遇见了,但无法记住。
检视当下词坛,语言的临床病症似乎并不轻,有些还是致命的。比如,有些歌词以概念、口号传声,通用的格式化语言浮在上面,既不及物,更难走心,即使主题再正确,也无艺术美感可言,简直是在亵渎优美的汉语。有的歌词则舍本求末,一味在精致辞藻间打转,玩弄修辞,沉迷佳词丽句,将它拆开来一看,仅是一堆苍白无力的呻吟文字而已。人常说,词为心声,歌以咏志。如果对语言缺少应有敬畏之心、虔诚之态,只怕是弄错了方向,违背了人类歌唱的初心,断然立不起一首真正的好词。
不由想起宋小明老师多次提及的歌词要“讲人言、真言和美言”,初听觉得有点儿直,细想恰如蕴含机锋的一句箴言,值得词人朋友们揣摩,甚至不妨把自己摆进去拷问一下。一些基本认知不解决,创作的路恐怕难以走远。
如果从语言角度去读,本期的作品不乏亮点与特色。
李峰献给母亲的组词,从最真切的感受中提炼词意,来布局一个个感人“词眼”,语言准确、简洁,有直指人心的情感力量。梁爱科的新作把笔触指向国家全力推进的“脱贫攻坚”工程,激情讴歌了为此不懈奋斗的人们,角度新颖,曲式多样,是他对现实题材的有力尝试。黄玉燕的语言有一种丝绸般柔美感,绘景写人,声色宛然,如孔鸿声所说“在独特视角里编织美丽意蕴”。陈云其原是一位军旅诗人,刚健有力的词句中巧用动词、衬词,干净利落,荡漾着浓郁的海洋生活气息。谢立明是一位不断突破自己而出新的词作家,善化哲理为形象生动的诗意表达,在结构、语言组合上颇具匠心。值得一提的新人缪静文,故乡杭州成了她吟诵不尽的主题,语言清灵自然,一些细节与口语安排得恰到好处,体现了她生活观察的细心和用心。
近来杭州的天气乍暖还寒,一忽儿直线拉升,一忽儿断崖式下落,惊蛰之后,清明、谷雨、芒种自然会来,春天不会被省略。这是一个新岁月的开始,坚信沧海桑田起源于无数微小与平凡的积累,让我们埋首田野,努力耕耘,在未来《花港》的园圃里,最耀眼的风景也许就是你!